岛石黄川村:茶山“共富曲”,奏响家门口的增收“新乐章”

这几天,在岛石镇黄川村万年山上,一片片茶山在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黄川村通过茶山流转、建设共富茶厂等一系列举措,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提升了茶叶品质,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富之路。

来到岛石镇黄川村万年山,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600多亩嫩绿的茶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茶山上,60多位村民正忙碌地采摘着茶叶,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70多岁的村民余艳珠正精神矍铄地忙碌着,只见她双手在茶树间灵活地穿梭,尽管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双手也布满了老茧,但余艳珠摘起茶叶来,动作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落后。手指轻轻一掐,茶叶便稳稳地落入了她手中的竹篓里。“别看我年纪大了,这摘茶的手艺可没丢。在这茶园里干活,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赚钱贴补家用,还能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多开心啊”像余艳珠一样,村民门秀美也感慨道:“可以摘半个月的茶,每天赚170元,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能赚钱。”

除了采摘茶叶带来的直接收入,茶产业的发展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今年38岁的村民王志欢,曾经也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渴望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一番。然而,看着家乡茶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那片片翠绿的茶山、那袅袅升腾的茶香,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他紧紧拉回。王志欢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了家门口的共富茶厂。当他第一次踏入茶厂,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清新茶香,那整齐排列的制茶设备,还有老师父们专注而熟练的身影,都让他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要留在这里,跟着老师父学起制茶手艺。起初,面对那些复杂而精细的制茶工序,王志欢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满心都是好奇与紧张。从鲜叶的挑选,要仔细分辨每一片叶子的色泽、大小和嫩度,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茶叶的品质;到杀青环节,老师傅告诉他,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早了茶叶会有青涩味,晚了则香气和滋味都会大打折扣。王志欢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父的手法,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揉捻时,老师父的手就像有魔力一般,轻重缓急、旋转幅度都恰到好处,让茶叶在手中逐渐成型,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王志欢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模仿着,可手却总是不听使唤,力度时大时小,节奏也把握不好。老师父看出了他的紧张,耐心地安慰他:“别着急,制茶就像练书法,得慢慢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老师傅不厌其烦地指导下,王志欢一点点地进步着。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够熟练地完成一些简单工序,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对于我来说,在家门口学做茶的技术,把家乡的茶文化传承下去是能让我开心的事情。”如今,王志欢已经能熟练地参与多个制茶环节,他深知,这门手艺不仅是一份谋生的技能,更是传承家乡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同样,这几天忙碌在茶厂内的还有岛石镇黄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灵敏。在村民眼中,他可是茶山发展的“领头雁”,“谁说临安西部山区只能卖山核桃?我们要做茶叶界的‘爱马仕’!”曾经,王灵敏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声激昂的号角,吹响了黄川村产业变革的奋进之歌。

在乡村振兴的奋进征程中,岛石镇黄川村曾面临着一个不小的难题:村里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因年龄、身体等因素,成为闲置在家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成了横亘在生活面前的一道坎。看着村民们守着家门却难有出路,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他们日夜思索、绞尽脑汁,四处探寻破局之法。转机出现在2015年,村党委书记王灵敏将目光投向了村中那片因无人打理而逐渐荒废的茶叶山。曾经,这片茶山也是村里的一抹绿色希望,承载着先辈们的辛勤劳作与美好憧憬,然而岁月流转,它渐渐被遗忘在时光角落,杂草丛生、茶树凋零。王灵敏敏锐地察觉到,这片荒废的茶山或许就是改变现状的关键钥匙,于是,他带领村干部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茶山流转之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与协调,将原本分散在各户手中的茶山集中流转到村集体手中,一场以茶山为依托的乡村振兴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王灵敏凭借着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感情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独具匠心地带领村民发展起了“海拔经济”。曾经那片600亩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茶园,在他的精心谋划与不懈努力下,摇身一变成为闻名遐迩的“云雾茶基地”。他四处奔走、多方请教,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带领村民们挥洒汗水、辛勤耕耘。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黄川村形成了完善的茶叶生产加工链条。从茶园里茶树的精心培育,到鲜叶的精准采摘;从现代化加工车间里的精细制作,为三大主打品牌——岛石坞万年云雾绿茶、岛石坞万年红茶、岛石坞杭州龙井的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经推出便以其独特的口感、浓郁的香气和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年销茶叶1500余斤,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不仅如此,黄川村还积极依托“联乡结村”政策,搭建起“山货进城”的桥梁。在村干部们的努力推动下,黄川村的农特产品走进了城市的千家万户,两天时间就实现销售农特产品5万余元,成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而那充满温情的共富工坊,更是为留守老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年增收5000元,村集体也进账30万。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信息发布:黄晓强   添加日期:2025-04-22   
 

 

 
杭州市临安区岛石镇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